早产儿吐奶可能是喂养不当、胃食管反流、肠道菌群失调、先天性消化道畸形、颅内压增高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调整喂养方式、体位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 喂养不当:喂养过快、过多,奶嘴孔过大等都可能导致早产儿吐奶。应调整喂养方式,采取少量多次喂养,控制喂奶速度,选择合适奶嘴。喂奶后适当竖抱、拍嗝,排出胃内空气,减少吐奶发生。
2. 胃食管反流:早产儿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不完善,易出现胃食管反流导致吐奶。可采取体位治疗,将床头抬高30°,保持上半身抬高姿势,利用重力减少反流。遵医嘱使用多潘立酮混悬液、铝碳酸镁咀嚼片、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等药物促进胃肠蠕动、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
3. 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紊乱影响消化功能可致吐奶。可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如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等,改善消化功能,缓解吐奶症状。
4. 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如食管闭锁、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等。食管闭锁需手术治疗重建食管;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通常采取幽门肌切开术,解除幽门梗阻,解决吐奶问题。
5. 颅内压增高:脑部病变等引起颅内压增高可导致吐奶,常伴有嗜睡、烦躁不安等。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针对病因治疗,如存在颅内出血等情况,可能需采取止血、降低颅内压等治疗措施。
日常要密切观察早产儿吐奶情况,包括吐奶频率、量、性状等,若吐奶频繁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发热、精神萎靡等,应及时就医。同时要注意保持正确喂养姿势,做好口腔护理,防止误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