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胆黄高可能是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光照疗法、药物治疗、换血疗法等。
1. 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生后胆红素生成相对较多,肝脏处理胆红素能力暂时不足,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出现黄疸。一般足月儿在出生后2 - 3天出现,4 - 6天达高峰,7 - 10天逐渐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加强喂养,多吃多排,促进胆红素排出即可。
2. 母乳性黄疸:因母乳喂养引起,可能与母乳中某些成分影响胆红素代谢有关。一般在出生后3 - 8天出现,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若黄疸较轻,可继续母乳喂养,增加喂奶次数;若黄疸较重,可暂停母乳喂养3 - 5天,改喂配方奶,黄疸明显减轻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3. 溶血性黄疸: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生成过多。常见于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治疗方法包括光照疗法,采用蓝光照射,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遵医嘱用药,如苯巴比妥片、茵栀黄颗粒、白蛋白注射液;严重者需进行换血疗法。
4. 肝细胞性黄疸:多因肝脏疾病导致肝细胞受损,对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如新生儿肝炎等。治疗需积极治疗原发病,给予保肝药物,如复方甘草酸苷片、还原型谷胱甘肽片、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同时配合光照疗法等降低黄疸。
5. 阻塞性黄疸:由于胆管阻塞,胆汁排泄障碍,导致胆红素反流入血。如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先天性胆道闭锁等。治疗主要是手术解除梗阻,恢复胆汁排泄通畅,术后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支持治疗和护理。
日常要密切观察小孩黄疸变化情况,包括黄疸的程度、范围、消退情况等,同时保证充足的喂养,促进胆红素的排泄。若黄疸持续不消退或伴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发热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