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夜间盗汗常见原因有新陈代谢旺盛、室温过高、睡前活动量大、维生素D缺乏、结核病等。
1. 新陈代谢旺盛:小儿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较成人旺盛,且皮肤含水量大,微血管分布广泛,由皮肤蒸发的水分较多,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所以容易出现夜间盗汗。通常无需特殊处理,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改善。
2. 室温过高:睡眠环境温度过高、盖被过厚等,会使小儿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应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24 - 26℃为宜,根据季节和室温合理增减衣物及被褥。
3. 睡前活动量大:小儿睡前剧烈活动,会使机体产热增加,入睡后通过出汗散热。睡前1 - 2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可进行安静的活动,如阅读绘本等。
4. 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钙吸收不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出现盗汗。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多带小儿户外活动,增加日照时间,促进维生素D合成。
5. 结核病:结核菌感染可引起盗汗,同时可能伴有低热、乏力、咳嗽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确诊后按医嘱进行抗结核治疗。
日常要注意保持小儿皮肤清洁,及时擦干汗液,勤换衣物。合理安排小儿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饮食上营养均衡,适当多摄入富含维生素D和钙的食物。若盗汗情况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