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强度运动之后,很多人会出现血尿,可表现为肉眼血尿,这是很常见的现象,血尿可自行消退,不需要进行治疗。有些人在运动之后会出现暂时性的血管内溶血现象,导致游离血红蛋白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就称为运动性血红蛋白尿。这种现象很少见,多发生在军事训练和竞技活动之中。那么运动性血红蛋白尿的特征是什么?

这种病发生很突然,溶血为一过性的,通常在运动停止后自行消失。
1.运动后出现尿色改变。运动性血红蛋白尿发生急骤,患者运动之后,尿液表现为褐色、酱油色或者红葡萄酒色,可持续3~4个小时,并伴有全身乏力、四肢酸软、头痛和恶心症状。这种疾病通常发生在运动后第1次或第2次排尿时,之后排尿会恢复正常。
2.运动性贫血。运动性血红蛋白尿经常发生在持续性高强度的训练中,高强度训练会加剧溶血过程,血中的游离血红蛋白浓度会明显升高,超过了血红蛋白结合能力,使得多余的游离血红蛋白大量增多,必须由肾脏排出。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造血原料供应不足,患者体内的红细胞生成无法弥补红细胞破坏,就会发生贫血,这称为运动性贫血。
3.急性肾损伤。如果血红蛋白尿比较严重,可能是肾小管堵塞,这会进一步造成急性肾损伤。急性肾损伤的危害性非常大,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可导致肾脏衰竭。
运动性血红蛋白尿是一种发病很突然的疾病,患者的尿液颜色明显变化,表现为褐色、酱油色等。如果情况不严重,患者经过适当休息,血红蛋白尿可自行消退。如果情况比较严重,患者会发生急性肾损伤,必须及时干预。干预措施主要是水化和碱化尿液,提高肾脏血流灌注,增加尿流量,纠正酸中毒,改善肾损伤现象。为了避免发生运动性血红蛋白尿,平时运动一定要控制强度,当感觉到极度疲劳时,最好停下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