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常型天疱疮和大疱类天疱疮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病理、治疗方式上存在不同。
1. 发病机制:寻常型天疱疮是自身抗体攻击桥粒芯糖蛋白 3 等导致棘层松解;大疱类天疱疮是自身抗体攻击半桥粒抗原 BP180、BP230 等,引起表皮下水疱形成。
2. 临床表现:寻常型天疱疮好发于口腔黏膜、胸背等,疱壁薄易破,尼氏征阳性,糜烂面不易愈合;大疱类天疱疮多见于老年人,好发于四肢屈侧、躯干,疱壁较厚,紧张不易破,尼氏征阴性。
3. 组织病理:寻常型天疱疮可见棘层松解、表皮内水疱;大疱类天疱疮表现为表皮下水疱,无棘层松解。
4. 免疫病理:寻常型天疱疮直接免疫荧光显示棘细胞间 IgG、C3 沉积;大疱类天疱疮直接免疫荧光显示基底膜带 IgG、C3 呈线状沉积。
5. 治疗方式:寻常型天疱疮常需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大疱类天疱疮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病情较轻者可外用糖皮质激素。
日常需注意皮肤清洁护理,避免摩擦、搔抓皮肤以防破损感染。穿着宽松柔软衣物,减少对皮肤刺激。饮食上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要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