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38℃吃退烧药可能存在药物过敏、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损伤、出汗过多致虚脱、掩盖病情等危害。
1. 药物过敏:部分人对退烧药中的某些成分过敏,服用后可能迅速出现皮疹、瘙痒等皮肤症状,严重时会引发呼吸道症状,如呼吸困难,甚至可能导致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2. 胃肠道不适:退烧药容易刺激胃肠道黏膜,可能引发恶心、呕吐、腹痛等不适症状,长期或不当使用还可能增加胃溃疡、胃出血的发生风险。
3. 肝肾功能损伤:多数退烧药需经肝肾代谢,正常剂量下一般安全,但38℃就服用退烧药,可能使肝肾负担加重,长期或过量服用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指标异常,影响其正常功能。
4. 出汗过多致虚脱:退烧药通过出汗来降低体温,38℃时体温调节中枢相对敏感,服用退烧药后可能出汗过多,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引起虚脱,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
5. 掩盖病情:38℃可能是多种疾病的早期症状,此时服用退烧药虽能暂时降低体温,但可能掩盖疾病的真实症状,干扰医生对病情的准确判断,不利于后续的诊断和治疗。
发烧时应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和身体症状,若体温不超过38.5℃,可先采取物理降温方法。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务必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不可自行随意服用退烧药,以免延误病情或引发不良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