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有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核变性等。
1. 大小不均:中性粒细胞体积大小相差悬殊,出现一些体积明显增大的细胞。这是由于在严重感染、中毒等病理情况下,骨髓粒细胞生成和释放加速,不同发育阶段的粒细胞同时进入外周血,导致细胞大小差异明显。
2. 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红色颗粒。这些颗粒是由于细胞受严重感染、化学物质等刺激,使中性粒细胞发生变性,特殊颗粒生成受阻,嗜天青颗粒增多且形态异常所致。
3. 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胞质内出现一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空泡。其形成原因可能是细胞受损后,胞质发生脂肪变性,被脂酶分解成空泡,也可能是吞噬泡与溶酶体融合后,消化过程异常导致空泡残留。
4. 杜勒小体:中性粒细胞胞质内出现的圆形或梨形、云雾状、直径1-2μm的蓝色或灰蓝色小体。它是细胞局部不成熟,核仁残留物,常与中毒颗粒、空泡形成等同时出现。
5. 核变性:包括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等。核固缩时核染色质凝聚成深紫色粗大凝块;核碎裂是核膜破裂,核染色质崩解成大小不等碎片;核溶解则是核染色质进一步溶解,仅见淡影或轮廓。这是由于细胞受严重损伤,代谢障碍,导致细胞核结构破坏。
在日常生活中,若发现中性粒细胞出现中毒性改变,往往提示身体可能处于病理状态。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遵循医生的建议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促进身体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