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聚体测定偏高常见于妊娠、炎症、创伤、手术、血管疾病等情况。
1. 妊娠:孕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凝血因子增加,纤溶活性增强,会使二聚体生理性升高。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产后随着身体恢复,二聚体水平会逐渐下降至正常。
2. 炎症: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发炎症反应,刺激机体凝血系统,导致二聚体升高。积极控制感染,针对不同病原体使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炎症消退后二聚体可恢复正常。
3. 创伤:严重的外伤、骨折等导致局部血管损伤,启动凝血机制,进而使二聚体升高。及时处理创伤,进行清创、止血、固定骨折等治疗,待创伤愈合,二聚体水平会降低。
4. 手术:手术过程中血管损伤、组织破坏等会激活凝血系统,术后二聚体往往升高。术后密切观察,适当活动预防血栓形成,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随着身体恢复二聚体可逐渐正常。
5. 血管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血管内血栓形成及溶解过程会使二聚体升高。根据病情采用抗凝、溶栓等治疗,如使用肝素、华法林等药物,改善血管病变。
日常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定期体检监测二聚体等指标,若有异常及时就医,严格按医生指导进行检查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