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行走和站立时,跟骨会受到各种方向应力,容易发生病变,出现疼痛症状。跟骨痛是很常见的足部疾病,也叫做脚跟痛,以跟骨周围疼痛为主要症状。这种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体,患者跟骨周围的肌肉、肌腱和滑囊会发生退变,引起一系列的症状。那么跟骨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跟骨骨刺。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有些人身体会出现骨刺,如果骨刺出现在足跟处,就会导致足跟痛。通过x线检查,可以发现跟骨结节处有骨刺形成,骨刺大小不一。隆起的骨刺会使局部组织遭受摩擦和劳损,从而出现无菌性炎症,导致疼痛。局部炎症越严重,足跟疼痛也越明显。
2.足底跖腱膜炎。足底跖腱膜是非常重要的腱性组织,它能够维持正常足弓、缓冲震荡,对足部有保护作用。长时间行走和过度负重很容易造成跖腱膜劳损,从而引起疼痛症状。要预防这种病,我们平时不要长时间行走,要多按摩足部。
3.足底脂肪垫萎缩。老年人出现跟骨痛,也可能是足底脂肪垫萎缩造成的。老年人的足底脂肪垫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其缓冲作用也会减弱,局部容易受损,从而出现疼痛症状。如果是足底脂肪垫萎缩造成的,局部封闭治疗没有明显的效果。
4.跟垫痛。跟垫是弹性衬垫,由纤维组织、脂肪组织和弹力纤维形成。在青年时期,人的跟垫弹性是很强的,能够吸收震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到了老年期,跟垫弹性会下降,跟骨承担巨大的重力,会形成瘢痕和钙质沉积,从而导致足跟痛。
跟骨痛是一种多见于老年人群体的疾病,以疼痛为主要症状,伴有肿胀、压痛、行走困难等症状。这种病治疗比较困难,对于顽固性病例,确定有骨刺存在,可以进行骨跟骨刺切除术,将骨内侧骨刺全部去除掉。要预防该病,平时要注意保护足部,避免长时间跑跳。不要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要多穿舒适的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