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终末期的一种表现,主要是因为心脏的泵血功能减弱,心脏回血或排血的能力随之下降,心脏的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各组织和各器官的需要,导致血液在心脏外周组织瘀滞、充血。充血性心力衰竭通常都是由原发性疾病诱发的,如肺部感染、心律失常、血容量异常增加等,而原发自发性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则极少发生。
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时会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乏力、下肢浮肿、腹部肿胀等症状,还会导致心脏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衰退,使静脉系统的血液回流受到阻碍,从而导致血液在静脉系统大量淤积。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否严重,与发病频率、发病时间间隔和每次的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临床上将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分为4个等级,一般Ⅰ级或Ⅱ级病情相对较轻,通常会出现咳嗽、失眠、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经过治疗后患者可以恢复正常,不会影响正常活动和生活。若为Ⅲ级,则患者稍微活动一下就会感觉呼吸困难,若病情发展为Ⅳ级时,则静坐不懂就会自觉呼吸困难,这时需要立即进行治疗。若患者长期持续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话,会使身体各个器官功能发生减退,如肾功能不全、肺功能不全等,甚至还有可能导致猝死。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进行性的疾病,除了给心脏造成巨大负荷以外,还会使体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发生紊乱,从而造成全身性的病变。所以当患者本身就患有其他心血管疾病时,要做好预防和护理措施,以免诱发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若无其他疾病,则要尽量避免情绪过于激动,或心情大起大落,造成心律失常而引起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