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黏度顾名思义就是血液的粘稠度,男女有一定的区别,一般来说女性血液的粘稠度的正常范围值3.39-4.41,而男性参考值是3.84-5.30,如果超过或者没有到达这个范围内都算是血黏度异常。那么出现血黏度异常怎么办?一般来说,血黏度异常分为血黏度异常升高和降低这两种情况,不同情况处理方法各异。
1.血液黏度的降低
血液黏度降低是比较少见的,一般与疾病有关系:
①、贫血
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各种贫血是导致血液黏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因为贫血会导致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平均浓度下降,引发血液黏度降低。如果是贫血引发的血液黏度降低,则需要了解导致贫血的原因,及时补充铁元素。
②、缺乏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是血液中控制出血的蛋白质,如果出现异常会导致血小板的黏附聚集性减弱,从而引发出血性疾病,其中血友病最为常见。此类患者需要及时治疗原发病,进行局部止血治疗,也可以输血浆、冷沉淀物冰冻等代替疗法改善病情。
2.血黏度异常升高
血黏度异常升高往往与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所以降低血黏度需要从生活入手:
①、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患者在饮食上可以多吃能稀释血液的食物,例如黑木耳、葡萄、橘子、香菇、草莓、海带等富含高纤维以及高维生素的蔬菜水果都是不错的选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从而达到降低血粘度的目的。其次煎炸、油腻食物要少吃,脂肪含量高,还需要改变暴饮暴食、睡前饮食、饭后久坐的不良饮食习惯。
②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首先血黏度异常升高者每天需要喝充足的水,因为血液内水分含量高达80%以上,喝水多了,那么血液中的水分也自然增加,可以改善血液粘稠度。其次需要多运动,合理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液中垃圾物沉积。最后需要戒烟酒,因为烟酒中的有害物质会导致血管硬化以及血液粘稠。
血液粘稠度是反映血液黏滞性的指标之一,无论是低于或者高于正常数值都是异常的,需要引起重视,及时的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另外血液粘稠度异常还与很多疾病有关,例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都易导致血黏度异常,患者需要及时检查,确定原发病,然后积极治疗。同时在生活中也要多加注意,规避导致血黏度异常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