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心内科急危重症疾病中的一种,根据疾病发病的快慢可以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主要机制为患者心脏无法正常做功,将静脉系统中的血液抽吸出来,泵入动脉系统,导致人体血液在静脉系统内长时间淤积,而动脉系统内血液流量下降,无法正常维持机体的正常循环。心力衰竭患者通常会有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受累的症状。比如呼吸困难、血压数值异常、发绀等。那么,临床上心力衰竭是如何诊断的呢?
疾病的诊断是综合患者的多方面表现来进行判定的,并不仅仅根据单一的临床症状来确诊。
1.既往病史。心衰患者通常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病、高血压等心脏基础性疾病。当患者的基础性疾病未得到很好地控制,很有可能并发心脏衰竭疾病的发生。临床上,感染是诱发心脏衰竭最常见的诱因。因此,有心脏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应当尤其注意预防感染的发生。
2.临床表现和体征。急性心力衰竭与慢性心力衰竭相比,发病较急,病程较短。患者可能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低血压、精神异常等心源性休克的症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进展缓慢,患者无明显的心源性休克症状,而劳力性呼吸困难表现比较显著,患者还可能出现双下肢水肿等右心衰的症状。
3.实验室检查或者影像学检查。脑利钠肽是诊断心力衰竭最常用的指标,数值比正常人明显升高,当数值达到1000时,考虑心力衰竭可能性大。心电图可以辅助检查患者有无心脏基础性疾病。心力衰竭患者心脏B超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下降,室壁运动不协调等。有心肌损伤的患者,心肌肌钙蛋白数值升高。长时间有呼吸困难的患者还会出现PaO2下降,PaCO2升高等表现。
人体的各个部位都需要血液提供氧气,进行新陈代谢过程。因此,心力衰竭的患者身体很多的系统都会被累及到,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这对人体的损伤非常严重,心衰患者应当十分重视自身的病情。一旦发现自己出现身体的不适,应当及时去当地正规医院接受诊治,查明病因,并对症治疗。心衰患者在治疗或者恢复阶段也需要十分注意自身的临床表现,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