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糖尿病已经成为威胁广大居民健康最重要的一种疾病,发病人数在持续的增加。如果血糖得不到有效控制,一直维持在很高的水平,就会引起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病变,其中视网膜脱落是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那么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脱落会怎么样呢?
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脱落可引起失明
对于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过高可以引起机体当中微小血管的损伤,出现液体外渗,引起局部的肿胀出血,长此以往容易引起视网膜的缺血缺氧,从而出现视网膜脱落,严重时是会引起失明的。
1.视网膜病变早期。当视网膜病变时,早期症状不明显,可能仅表现为局部轻微的出血,出血点较小,所以肉眼不能察觉,需要到医院做常规的检查。
2.视网膜病变中期。随着微血管病变的加重,会有一些物质渗漏到周围,从而导致眼睛出现粘稠,有一些分泌物增多,由于局部缺血缺氧也有可能出现水肿。
3.视网膜病变中晚期。在这个时期眼底缺血会逐渐的加重,而且超出了人体自我修复的能力,当血管造影检查时,可以发现视网膜当中的血管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异常,而且出现的代谢明显紊乱。
4.视网膜病变晚期。达到这个时期时,局部缺血已经比较严重,机体会代偿性地产生新的小血管,来帮助局部血供。周围大血管受到压迫时会引起破裂,还会引起血管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最终引起视网膜脱落,可能引起失明。
对于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积极的控制血糖,避免血糖长时间处于较高的水平,另外要积极的监测眼部变化,如果出现视觉疲劳,眼睛分泌物增多,应该尽早到医院检查,建议每年都要检查视网膜病变情况,以防止最后视网膜脱落从而引起的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