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也叫做嗜中性粒细胞,是一种具有免疫作用的细胞,有趋化作用和杀菌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比率在40%~75%之间,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会降低或者升高。导致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各种感染性疾病和血液疾病,那么中性粒细胞比率降低怎么办呢?

1.阴性杆菌感染。中性粒细胞比率降低可能是阴性杆菌感染造成的,常见的疾病有伤寒、副伤寒等。伤寒是由伤寒杆菌感染造成的,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可导致持续性高热、中毒面容、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等症状。通过骨髓象检查,可发现伤寒细胞。这种病以对症治疗为主,患者必须隔离治疗,服用喹诺酮类抗生素、阿奇霉素或者头孢曲松进行治疗,如果并发肠穿孔,需进行手术。
2.病毒感染。中性粒细胞比率降低也可能是病毒感染造成的,包括流感病毒感染、黑热病、疟疾等。流感比较常见,多见于冬春季节,可引起高热、乏力、咳嗽、肌肉酸痛等症状。该病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等,可以使用解热药来降低体温,咳嗽咳痰比较严重的患者可以服用止咳祛痰药。
3.血液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也是导致中性粒细胞比率降低的常见疾病。患者要远离各种危险因素,避免发生外伤,可以进行免疫抑制治疗,使用环孢素和抗淋巴胸腺细胞球蛋白进行治疗,无严重并发症的重症患者可以考虑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
以上是中性粒细胞比率降低的治疗方法,要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治疗,导致中性粒细胞比率降低的疾病非常多,包括阴性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和血液疾病等,前两者具有传染性,患者必须隔离治疗,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在治疗期间,患者需远离各种刺激因素,保持室内通风,调整好室内的温度和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