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主张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气具有推动、温煦、化生、统摄血液的作用,血对气具有濡养和运载的作用。所以气的虚弱和升降出入异常必然影响到血,如气虚,则血无以生化,血必因之而虚少,气虚则推动温煦血液的功能减弱,血必因之而凝滞。气虚而统摄功能减弱,则血必因之而外溢出血。气滞则血必因之而瘀阻,气机逆乱血必随气上逆或下陷,甚至在上表现为吐血衄血,在下表现为便血、崩漏。
同样在血的虚弱和血的运行失常时,也必然影响到气,如血虚则气也随之而虚少,血瘀则气也随之而於滞,血脱则气无所依而随血脱。临床上气血相互为用的功能失调,主要由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和气血不荣经脉等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