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经常有这种感觉:平时不能吃稍微凉一点的东西,肚子一阵阵的疼,有时候还会吐酸水?如果你也有这些症状,那么就需要格外小心了,有可能患上了慢性胃炎。
曾经遇到一个慢性胃炎的患者,期间也看过西医,吃了各种药、止疼片,效果甚微。最后去看了中医,就慢慢好点了。
慢性胃炎,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外邪犯胃(包括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饮食不节、进食粗糙或刺激性食物、嗜好烟酒、情志不遂、素体虚弱、劳倦内伤、用药不当、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以上因素均能导致脾胃损伤致虚,纳运升降功能失常,容易使外邪人侵,诚如古人所曰“脾旺不受邪”,“脾虚百病由生”。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可以根据不同症状采取相同治疗手段,也就是所谓的“异病同治”,在临床应用中可有效延缓“萎缩”进展,甚至逆转“萎缩”,目前采用中医治疗也是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中药的治疗上的优势
近年来,在寻找更优的慢性胃炎治疗方案过程中,中药治疗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中草药在Hp(幽门螺旋杆菌)根除和胃黏膜病理组织学的改善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疗效,为慢性胃炎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胃炎需要重点掌握以下三点:
一、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认识:慢性胃炎属于中医中的胃脘痛、肝胃气痛、胃中不适、嘈杂感等范畴。在中医的认识中,慢性胃炎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功能失调,中焦气机不利,从而导致慢性胃炎。
二、中药治疗:中药治疗通过辨证论治,不同的证型给予不同的治疗方剂。
1.肝气犯胃型:该证型的患者主要症状是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此时可以应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有助于缓解胃脘胀痛的症状。该方剂不可久服、过服,本方行气而活血,孕妇慎用。
2.肝胃瘀热型:该证型的患者主要症状是胃脘灼热疼痛,痛势急迫,泛酸嘈杂,口干口苦,烦躁易怒,此时可以应用化肝煎加减,有助于消除口干口苦、反酸的症状。服用该方剂期间忌忧思恼怒,慎用芳香燥湿之品。
3.寒热错杂型:该证型的患者主要症状是胃脘胀满疼痛,口渴喜饮,便秘尿黄,恶心欲吐,舌质淡胖有齿痕,此时可以应用甘草泻心汤,有助于缓解恶心呕吐、嗳气、腹胀的症状。该方剂在使用时须辨明寒热之偏性,调整各药物的用量。
三、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慢性胃炎也是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根据不同的证型给予不同的针灸疗法,可以起到辅助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
1.脾胃虚寒型:当慢性胃炎患者属于该证型时,在针灸时可以对内关穴进行针灸,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沟通三焦,针灸该穴位可以起到缓解恶心、呕吐、发酸等症状;
2.胃脘不适型:当慢性胃炎患者属于该证型时,在针灸时可以对中脘穴、足三里穴进行针灸,中脘是胃之募、腑之会穴,足三里乃胃之下合穴,凡胃脘不适,均可用之通调腑气、理气和胃;
3.肝胃不和型:当慢性胃炎患者属于该证型时,在针灸时可以对太冲穴、印堂穴进行针灸,可以缓解胃脘胀满、嗳气频繁的症状,还可以调整情绪、疏肝理气。
在调节胃肠道功能方面,选择中医中药治疗更有优势,中药治疗可以帮助调理患者体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并且副作用相对西药较少。对于症状较为严重或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选择西医西药治疗效果比较明显,起效比较快,同时可以根治幽门螺杆菌。因此,如果慢性胃炎的患者症状比较轻微,可以选择中医中药调节胃肠功能,如果患者的症状比较严重,应选择西医治疗,效果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