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黑了通常是因胆汁淤积造成了肝脏颜色改变,可能与胆管结石、胆管肿瘤、肝硬化等病因有关。
1.胆管结石:胆管结石是胆结石的其中一种,其指的是发病部位在胆管的结石。胆管结石分为两类,位于胆总管下端的结石称为肝外胆管结石。而分布于肝叶内胆管的结石称为肝内胆管结石。无论哪一类胆管结石都可能会诱发胆汁淤积,继而造成肝脏颜色改变。对于胆管小结石可以使用解痉、利胆的药物促进排出,若结石超过0.5cm,通常难以排出,建议手术,手术方式包含胆总管切开取石以及肝的部分切除手术等。
2.胆管肿瘤:胆管系统肿瘤包括胆囊和胆管的肿瘤,有良、恶性之分,恶性肿瘤中以癌变占据了大多数。胆管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会对胆管造成压迫,胆汁无法正常流通,当胆管梗阻后,就可诱发严重胆汁淤积,并引发肝脏发黑、高胆红素血症、黄疸体征等病症。胆管肿瘤如果是良性肿瘤,可通过保守治疗改善,而是恶性肿瘤,且没有转移其他部位,以手术切除为主。如果转移了,还需要进行化疗或者放疗等。
3.肝硬化: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是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肝硬化在代偿期多无明显体征,但进入失代偿期后,肝脏功能就会迅速下降,引发胆汁生成和排出障碍,并造成胆汁淤积。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多提示肝脏颜色异常、形状异常。肝硬化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只能针对病因给予相应的治疗,阻止肝硬化进一步发展,后期积极防治并发症。
除了以上三种疾病外,比如胰头癌、肝癌等也可能会引发肝脏变黑。建议先就医检查,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报告和体征进行综合性判断后,根据具体原发病类型对症治疗。在治疗期间,为避免增加肝脏和胆囊负担,应当养成良好生活和饮食习惯,比如保持饮食清淡且规律、戒烟戒酒、身体允许前提下适当活动等,都对病情恢复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