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热下寒临床上是寒热错杂的表现之一,指的是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的证候。通常可以按摩三阴交、脾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等。按摩只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不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如果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
1.三阴交:通常位于内踝上3寸,胫骨的后缘,为肝、肾、脾三条下肢经络的交汇点,按摩对上述脏器都是有好处的。对上热下寒、双目干涩、急躁易怒等症状均有良好的效果。
2.脾俞穴:位于背部,属足太阳膀胱经,通常位于第11胸椎的棘突下,旁开1.5寸。按摩脾俞穴临床上对于腹胀、黄疸、泄泻、水肿、胃痛、便血、月经过多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3.中脘穴:具体位置是在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按摩此穴位对于上热下寒是有效果的,对于血瘀气滞所导致的惊悸、头痛、胁下疼痛等病症也是有一定效果。
4.足三里:通常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在犊鼻以及解溪的连线上。按摩此穴位对于上热下寒引起的口干舌燥、口舌生疮、鼻腔干燥、腹泻等症状有一定效果;还可以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避免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除了上述穴位外,通常按摩公孙穴、太白穴等穴位也有一定的效果。在平时应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可适当进食平性食物;此外要注意作息规律,需要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有助于病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