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预防针通常是指接种疫苗,宝宝接种疫苗后肉里面有疙瘩可能是正常现象、药物刺激、药物吸收不良、感染有关。可以通过热敷、药物治疗、切开引流等方式处理。
1.正常现象:接种疫苗多为肌肉注射,接种前期,在药物没有完全吸收时,可能会有这种现象,多不用特殊处理,在2-3天后会自行消失。如果在注射过程中,宝宝不配合、注射手法不到位等原因,可能会使药物未注射至肌层,从而影响到药液吸收,这种情况可以通过热敷缓解,使用一个干净的毛巾沾湿温热水,拧干后敷于局部,可以使局部肌肉放松、促进血液循环和药物吸收。
2.药物刺激:接种疫苗有疙瘩和药物刺激有很大的关系,临床上很多药物都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刺激,预防针所使用的药物也是一样的,这种刺激属于很正常的现象,很多人都会发生,一般不会伴有其他不舒服的症状。所以也无需使用特殊的药物进行治疗,只要适当对局部皮肤进行热敷,疙瘩就能够消散。
3.药物吸收不良:每个人的身体状态不一样,对药物的吸收能力不同,如果患者身体对疫苗药物的吸收存在不良问题,那么就非常容易出现局部疙瘩的反应。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出现,建议在注射完疫苗之后观察半个小时再离开。
4.感染:如果接种疫苗时,没有做好消毒措施,或者接种疫苗后没有注意局部护理,可能导致细菌感染,诱发炎症反应,除了以上表现外,还可能伴随红肿、瘙痒等。这时要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临床常用药有莫匹罗星软膏、红霉素软膏等;如果有明显的脓肿形成,可能还需要切开引流处理。
如果这种现象长时间难以消除,要尽快就医处理。接种疫苗后,48小时内避免触水。同时,要让宝宝多喝水,促进新陈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