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像泥浆一样即大便溏稀,可能与饮食因素、功能性消化不良、肠道菌群失调症、肠易激综合征、急性胃肠炎等因素有关。建议先进行观察,必要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后对症进行调理或治疗。
1.饮食因素:如大量进食高脂肪和高糖分食物、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暴饮暴食等,可能会导致胃肠蠕动紊乱,食物中的脂类物质、水分无法被吸收,即可导致大便溏稀。应注意改变饮食模式,如固定三餐进食时间、吃饭细嚼慢咽、保持高纤维低脂肪的饮食模式等,日常可在食物中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比例,如菠菜、芹菜、白菜、玉米、根茎类蔬菜等。
2.功能性消化不良:指的是在没有胃肠道器质性病变基础上出现的消化不良,患者可能会有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大便溏稀、大便频率改变、腹胀等多种症状。可通过自行按摩的方式缓解,建议将双手搓热之后,沿着肚脐顺时针按摩腹部,每次持续10~15分钟。
3.肠道菌群失调症: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肠道菌群紊乱,患者肠道内有益菌减少、有害菌滋生,进而造成了腹痛、频繁大便、大便溏稀、腹泻等多种症状。应注意卧床休息,患者可多喝温水,每日饮用2000~3000ml的温水。必要时可遵照医嘱用药治疗,如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等。需注意该类药物不能用热水送服,水温需控制在40°C以下。
4.肠易激综合征:是肠道功能性疾病的一种,发病后可导致肠道蠕动紊乱、食物吸收不良,进而出现大便溏稀、腹泻、排便频率增加、便秘、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等多种症状。患者日常应注意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根据自身体重基数选择适合的体育运动项目,如散步、快步走、慢跑等,建议每次运动30~40分钟,每周重复进行2~3次。也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用药治疗,如复方地芬诺酯片、甲钴胺片、盐酸洛哌丁胺胶囊。
5.急性胃肠炎:是多种因素刺激胃肠道黏膜后诱发炎性病变,该疾病起病急骤,发病后可出现大便溏稀、腹泻、腹痛等多种症状。患者需要卧床休息、避免进行重体力劳动。为避免造成水、电解质流失,必要时应就医进行静脉补液治疗。
除以上几类常见因素之外,还可能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肿瘤等因素有关。相关疾病治疗和恢复期,患者应注意加强保暖、随天气变化增减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