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性卒中,又称缺血性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脑组织坏死。其临床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这是一种暂时性的脑供血不足,通常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症状会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但会增加未来发生严重卒中的风险。
2. 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这种类型的卒中症状持续时间较长,通常超过24小时,但影像学检查未发现急性梗死的证据,症状最终会完全或部分恢复。
3. 进展性卒中(SIE):在发病后一段时间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逐渐加重,通常在数天至数周内达到高峰。
4. 完全性卒中(CS):患者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通常在发病后短时间内(如24小时内)达到高峰,且症状较为稳定。
5.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由于大动脉(如颈动脉、大脑中动脉等)的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相应区域的脑组织缺血坏死。
6. 心源性脑栓塞:心脏来源的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导致血管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引发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
7. 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又称腔隙性脑梗死,主要发生在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导致小范围的脑组织缺血坏死。
8. 分水岭脑梗死:相邻血管供血区交界处或分水岭区局部缺血导致的脑梗死,多因血流动力学原因所致。
9. 出血性脑梗死:常见于大面积脑梗死后,血液从破损的血管壁漏出,引发出血性脑梗死。
这些临床类型反映了脑血性卒中的不同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表现,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