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再通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抬高的ST段2小时内回落>50%、胸痛在2小时内基本消失、2小时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酶峰提前出现等四个方面。
1.抬高的ST段2小时内回落>50%: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后,若心电图上原本抬高的ST段在2小时内迅速回落超过50%,则提示心肌再灌注的成功,即溶栓治疗使阻塞的冠状动脉血管再通。这一变化反映了心肌细胞的血液供应得到改善,是判断溶栓再通的重要指标之一。
2.胸痛在2小时内基本消失:胸痛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状之一,由心肌缺血和坏死引起。当溶栓治疗成功后,阻塞的血管再通,心肌恢复血液供应,胸痛症状通常会迅速缓解。因此,胸痛在2小时内基本消失也是判断溶栓再通的有效指标。
3.2小时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再灌注心律失常是溶栓治疗成功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常发生在溶栓后2小时内。这是由于心肌恢复血液供应后,电生理活动重新恢复,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然而,这种心律失常的出现也间接证明了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即阻塞的血管已经再通。常见的再灌注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
4.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酶峰提前出现: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是心肌损伤时释放的一种特异性酶,其峰值出现的时间可以反映心肌损伤的程度和再灌注的情况。在溶栓治疗后,若CKMB酶峰提前出现,即早于预期时间达到峰值,则提示心肌再灌注成功,血管已经再通。这是因为血管再通后,心肌细胞得到及时的血液供应,受损的心肌细胞释放的CKMB也相应提前达到高峰。
对于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应密切监测上述指标的变化,以及时判断溶栓再通的情况。此外,溶栓治疗后,患者应保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以促进心肌的恢复和减少心肌耗氧量。在饮食上,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减轻胃肠道负担和避免对心肌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