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后肛门处多了块肉可能是痔疮、直肠脱垂、肛乳头瘤、直肠息肉、肛周脓肿等。
1.痔疮:久坐、久站、长期便秘、妊娠等导致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排便时腹压增加,可使痔核脱出肛门外。可通过温水坐浴,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涂抹痔疮膏,减轻症状;调整饮食,多吃蔬果,保持大便通畅。
2.直肠脱垂:幼儿发育不良、年老体弱、长期腹压增加如慢性咳嗽、便秘等,使直肠黏膜或直肠全层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应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幼儿可随着生长发育有自愈可能,成人可进行盆底肌锻炼等。
3.肛乳头瘤:肛管处感染、外伤等刺激,导致肛乳头逐渐增大变硬。排便时可脱出肛门。可采用坐浴、局部用药缓解症状,较大者常需手术切除。
4.直肠息肉:遗传、炎症刺激等因素引起直肠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排便时可能脱出。一般需手术摘除,定期复查以防复发。
5.肛周脓肿:多由肛腺感染引起,炎症局限后形成脓肿,破溃后可有肿物突出。需切开引流,应用抗生素抗感染。
应保持肛周清洁,避免久坐,养成良好排便习惯,饮食清淡,出现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