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烧药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血液系统反应等。
1.胃肠道反应:服用退烧药后,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因为退烧药可能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情况,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入和吸收。
2.过敏反应:少数患者在使用退烧药后,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瘙痒、荨麻疹等皮肤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过敏反应的发生与个体的过敏体质有关,对退烧药中的某些成分过敏的患者更容易出现。
3.肝肾功能损害:退烧药在体内代谢过程中,需要经过肝脏和肾脏的解毒和排泄。长期或大量使用退烧药,可能会增加肝脏和肾脏的负担,导致肝肾功能损害。患者可能会出现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黄疸等,以及肾功能异常,如蛋白尿、血尿等。
4.血液系统反应:较为罕见的不良反应是对血液系统的影响。部分退烧药可能会导致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血液系统异常,从而增加感染和出血的风险。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易感染、皮肤瘀斑等症状。
在使用退烧药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药品说明书的规定使用,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如果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停药并告知医生,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对于有肝肾功能不全、过敏体质等特殊情况的患者,更应谨慎使用退烧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