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有脑梗死、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腔隙性脑梗死、分水岭脑梗死等类型。
1. 脑梗死:是一种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由缺血、缺氧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多在安静状态下急性起病,病情进展数小时或数天达到高峰。常见症状有偏瘫、言语不利、口角歪斜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其病因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等有关。
2. 脑栓塞: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起病急骤,数秒或数分钟内症状达到高峰。栓子来源常见于心源性,如心房颤动时形成的附壁血栓脱落等。临床表现多样,取决于栓塞部位和侧支循环情况。
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无责任病灶的证据。可反复发作,是脑梗死的重要预警信号。常见症状包括一过性的肢体无力、感觉异常、言语不清等。
4.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症状相对较轻,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的肢体麻木、无力等表现。
5. 分水岭脑梗死:是指相邻血管供血区之间分水岭区或边缘带的局部缺血。多在低血压、低血容量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基础上发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与梗死部位有关。
缺血性脑卒中危害严重,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尽快就医。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和治疗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