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霉素的不良反应主要有骨髓抑制、灰婴综合征、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等。
1. 骨髓抑制:氯霉素对骨髓造血功能有抑制作用,这是其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一种是与剂量和疗程有关的可逆性骨髓抑制,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停药后可逐渐恢复;另一种是与剂量和疗程无关的不可逆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虽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高,可导致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出现严重的贫血、出血和感染等症状,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2. 灰婴综合征:多见于新生儿和早产儿。由于新生儿和早产儿的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低,肾脏排泄功能不完善,氯霉素在体内蓄积,可引起循环衰竭、呼吸急促、进行性皮肤苍白、发绀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3. 胃肠道反应:口服氯霉素后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症状较轻,停药后可自行缓解。
4. 过敏反应:少数患者可出现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过敏反应。皮疹表现多样,如红斑、丘疹、荨麻疹等,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可危及生命,需要及时抢救。
5. 二重感染: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氯霉素,可使体内敏感菌受到抑制,不敏感菌如真菌、耐药菌等趁机大量繁殖,引起二重感染,常见的有口腔念珠菌感染、假膜性肠炎等。
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定期检查血常规等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