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地黄类药物主要有地高辛、毛花苷丙、毒毛花苷K、洋地黄毒苷、黄夹苷等。
1. 地高辛: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洋地黄类药物之一。主要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钠钾ATP酶,使细胞内钠离子增多,钾离子减少,进而促进钠钙交换,增加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强心肌收缩力。可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及某些心律失常,尤其适用于伴有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患者。口服吸收良好,起效相对较慢,作用维持时间较长。
2. 毛花苷丙:是一种快速作用的洋地黄类药物。静脉注射后能迅速起效,适用于急性心力衰竭或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时,特别是伴有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其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明显,能较快改善心功能。
3. 毒毛花苷K:作用更为迅速,静脉注射后几分钟即可起效。常用于病情紧急、需要迅速改善心功能的情况,如严重的急性心力衰竭。但因其作用快且强,使用时需密切监测。
4. 洋地黄毒苷:口服吸收较完全,作用持久。主要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长期治疗。由于其在体内代谢缓慢,容易蓄积,使用时需注意剂量调整,避免中毒。
5. 黄夹苷:作用与其他洋地黄类药物相似,但临床应用相对较少。
洋地黄类药物的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接近,个体差异较大。用药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心电图变化,根据病情调整剂量。同时,要关注患者的电解质情况,尤其是血钾水平,以确保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