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源性囊肿可能是牙齿发育异常、根尖周炎症、牙周组织炎症、外伤、遗传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手术治疗、药物辅助治疗等。
1. 牙齿发育异常:在牙齿发育过程中,牙板上皮剩余或成釉器发育异常可形成囊肿。如含牙囊肿,多发生于牙冠或牙根形成之后,牙滤泡中的液体渗出形成囊肿。对于此类情况,通常采取手术切除囊肿,完整摘除囊肿组织,防止复发。若术后有炎症,可遵医嘱使用甲硝唑片、阿莫西林胶囊、布洛芬缓释胶囊,分别起到抗菌、抗炎、止痛作用。
2. 根尖周炎症:牙髓感染坏死,炎症扩散至根尖周组织,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导致根尖周囊肿形成。一般先进行根管治疗,清除根管内感染物质,严密充填根管。若囊肿较大,根管治疗后还需手术切除囊肿。术后可遵医嘱服用头孢克肟颗粒、奥硝唑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促进恢复。
3. 牙周组织炎症:牙周炎等牙周组织疾病,炎症长期存在,可引发牙周囊肿。先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如洁治、刮治等,消除牙石和菌斑。对于较大囊肿,需手术切除。术后可遵医嘱用丁硼乳膏刷牙、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漱口、人工牛黄甲硝唑胶囊口服,控制炎症。
4. 外伤:牙齿受到外力撞击等外伤,导致牙髓坏死,进而引起根尖周炎症,最终发展为囊肿。先处理外伤牙齿,根据情况进行复位、固定等。后续按根尖周囊肿治疗方法处理,即根管治疗结合手术,术后遵医嘱用罗红霉素胶囊、替硝唑片、对乙酰氨基酚片。
5. 遗传:某些牙源性囊肿具有遗传倾向,如角化囊肿。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因有较高复发率,手术要彻底。术后可遵医嘱用阿奇霉素分散片、奥硝唑胶囊、洛索洛芬钠片。
治疗后要保持口腔清洁,按时刷牙、使用牙线,定期复查口腔情况,按医生要求服用药物,出现不适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