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控制满意的基本标准一般是空腹血糖 4.4 - 7.0mmol/L,非空腹血糖 4.4 - 10.0mmol/L。
原理在于人体的血糖调节机制较为复杂,空腹时肝脏会释放一定量的葡萄糖维持血糖稳定,一般空腹血糖维持在 4.4 - 7.0mmol/L 能较好地满足机体基本代谢需求且不会对血管等组织造成损害;非空腹状态下,餐后血糖的升高主要由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等引起,通过胰岛素等激素的作用使血糖逐渐下降,通常控制在 4.4 - 10.0mmol/L 范围内可避免血糖过高导致的急性和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肾病等。
具体论述,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长期保持这样的血糖水平有助于维持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比如,能减少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发生几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同时,不同个体可能因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而略有差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日常护理中,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定时定量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合理控制饮食,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定期监测血糖,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以维持血糖的稳定,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