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整复手法的适应证包括以下闭合性骨折、新鲜骨折、无神经血管损伤的骨折、儿童骨折、稳定性骨折等。
一、闭合性骨折:骨折端未与外界相通,皮肤及软组织相对完整。此类骨折适合采用整复手法进行复位,通过手法操作可使骨折断端恢复正常的解剖位置,促进骨折愈合。
2.新鲜骨折:一般指受伤后 2 - 3 周内的骨折。此时骨折部位的肿胀、疼痛等症状相对较轻,组织尚未发生明显的粘连和挛缩,整复手法更容易达到理想的复位效果,有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
3.无神经血管损伤的骨折:如果骨折未累及周围的神经和血管,整复手法相对安全。在进行整复时,可避免因手法操作对神经血管造成进一步的损伤,同时能有效恢复骨折部位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4.儿童骨折:儿童骨骼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在整复手法操作时相对容易复位,且对骨骼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小。一般采用轻柔的手法进行复位,以避免过度损伤儿童的骨骼和软组织。
5.稳定性骨折:骨折断端相对稳定,无明显移位或移位较小。这种情况下,通过整复手法可以较为容易地将骨折复位,并维持复位后的位置,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在进行骨折整复手法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感染的发生。同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整复手法和力度,避免过度操作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整复后应及时进行固定和康复治疗,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功能恢复。具体的操作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应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和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