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经经络在身体上分布于头面部、颈部、胸部、腹部、下肢外侧前缘等部位。
1. 头面部:胃经起于鼻翼旁的迎香穴,上行到鼻根部,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汇,沿着鼻外侧下行,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处,再向后沿着下颌骨后缘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沿着发际,到达前额。头面部的胃经穴位众多,像四白穴可用于改善目赤痛痒等眼部问题,地仓穴对嘴角歪斜等有一定作用。
2. 颈部:从下颌角的大迎穴下行,沿着喉咙的外侧,经过人迎穴,到达缺盆部。颈部的胃经穴位能调节局部气血,对咽喉不适等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3. 胸部:从缺盆向下,沿着乳中线下行,经过乳头,到不容穴、承满穴等,一直到气冲穴。胸部的胃经穴位与脾胃功能相关,对消化功能有一定影响。
4. 腹部:在腹部,胃经位于前正中线旁开2寸的位置,从不容穴一直下行到气冲穴。腹部的胃经穴位对于脾胃的运化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刺激这些穴位有助于改善消化吸收。
5. 下肢外侧前缘:从气冲穴起,向下沿着大腿前侧、小腿外侧前缘下行,经过髀关穴、伏兔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下巨虚穴等,一直到足背的冲阳穴、内庭穴,止于第二足趾外侧端厉兑穴。下肢的胃经穴位是日常保健常用的部位,足三里更是保健要穴,可调节脾胃、增强免疫力。
如果身体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相关操作,不可盲目自行处理,以免因操作不当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