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梗塞的CT表现主要包括低密度灶、脑水肿、占位效应、脑回样强化、豆状核模糊等。
1. 低密度灶:脑梗塞早期通常24小时后CT可见局部脑组织密度降低,呈边界模糊的片状或楔形低密度影,与正常脑组织形成对比,常见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2. 脑水肿:梗死区周围脑组织在发病24-48小时内出现水肿,CT表现为低密度区域扩大,同侧脑室受压变窄,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
3. 占位效应:随着水肿加重,CT可显示梗死区周围脑沟变浅或消失,严重时合并脑疝征象,如颞叶钩回疝或小脑幕切迹疝。
4. 脑回样强化:亚急性期1-3周因血脑屏障破坏,增强扫描可见梗死区脑回样或线状强化,与血管分布一致。
5. 豆状核模糊:基底节区梗塞时,豆状核边界模糊或密度不均,多见于腔隙性梗死或穿支动脉闭塞。
脑梗塞的预防和管理需结合影像学表现与临床实际,患者应严格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避免吸烟、酗酒等危险因素。急性期及时就医可显著改善预后,日常需注意肢体活动及语言功能锻炼,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定期复查影像学以评估病情进展。若出现头痛、意识障碍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就诊,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