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瘫的临床分型包括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等。
1. 痉挛型:
这是脑瘫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60%-70%。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肢体活动受限。上肢表现为屈肌张力增高,肩关节内收,肘关节、腕关节及手指关节屈曲。下肢表现为伸肌张力增高,髋关节内收、内旋,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跖屈。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腱反射亢进,可出现踝阵挛和巴氏征阳性。
2. 不随意运动型:
此型约占20%左右。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紧张时加重,安静时减少,睡眠时消失。颜面肌肉、发音和构音器官受累,常伴有流涎、咀嚼吞咽困难,语言障碍。当进行有意识、有目的运动时,表现为不自主、不协调和无效的运动增多,与意图相反的不随意运动扩延至全身,安静时不随意运动消失。
3. 强直型:
较为少见,约占5%。主要表现为全身肌肉张力显著增高,身体异常僵硬,活动减少。被动运动时,其四肢无论屈伸都有抵抗,呈铅管样或齿轮样强直。常伴有严重的智力低下。
4. 共济失调型:
此型相对少见,约占5%。表现为平衡功能障碍,步态不稳,走路时两足间距加宽,四肢动作不协调,上肢常有意向性震颤,眼球震颤较为常见。指鼻试验、对指试验、跟膝胫试验都难以完成。
5. 肌张力低下型:
此型在脑瘫患儿中也较为少见。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四肢软瘫,自主运动少。仰卧时,四肢呈外展外旋位,状似仰翻的青蛙,俯卧时,头不能抬起。本型常为脑瘫的暂时阶段,以后大多转为痉挛型或不随意运动型。
对于脑瘫患儿,家长和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照顾。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患儿的皮肤清洁,防止褥疮发生;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营养均衡;鼓励患儿进行适当的运动和康复训练,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运动功能。同时,要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定期带患儿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