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肺部感染应根据免疫力低下、粒细胞缺乏、长期卧床、环境因素、医疗器械使用等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提升免疫力、控制粒细胞缺乏、改善卧床状况、优化环境、规范医疗器械使用等。
1. 免疫力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导致免疫细胞生成减少,免疫力大幅下降,易被病原体侵袭引发肺部感染。可遵医嘱使用胸腺肽肠溶片、转移因子口服液、匹多莫德颗粒,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帮助抵御病菌,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2. 粒细胞缺乏:患者粒细胞生成不足或破坏过多,粒细胞严重缺乏时,身体对细菌等病原体的防御能力急剧降低,肺部易发生感染。可遵医嘱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利可君片、鲨肝醇片,促进粒细胞生成,提升粒细胞数量,增强抗感染能力,定期监测血常规。
3. 长期卧床:长期卧床使患者肺部血液循环减慢,痰液易在肺部积聚,无法有效排出,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从而引发肺部感染。应定时帮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鼓励患者自主咳嗽咳痰,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可使用氨溴索雾化吸入液、布地奈德混悬液、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溶液,稀释痰液。
4. 环境因素:生活环境中存在大量细菌、病毒等病原体,若患者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且自身抵抗力差,就容易感染肺部。要保持病房空气清新,定期开窗通风,使用空气净化器,对病房进行定期消毒,减少环境中的病原体数量。
5. 医疗器械使用:若患者因治疗需要使用气管插管、呼吸机等医疗器械,这些器械可能成为细菌的滋生地,增加肺部感染风险。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和维护医疗器械,定期更换和消毒,如气管插管的固定装置要定期更换,呼吸机的管道要按规定消毒处理。
要密切关注患者症状变化,包括体温、咳嗽、咳痰等情况,及时向医生反馈。按照要求定期复查血常规、胸部影像学等检查,以便调整治疗方案。保证患者充足休息,避免劳累,注意保暖,防止着凉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