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衰竭是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肝性脑病、凝血功能障碍和黄疸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慢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长期的肝脏损伤,如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等,导致肝细胞大量坏死和纤维化,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随着病情的进展,肝脏的合成、代谢、解毒等功能逐渐衰竭,进而引发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患者在临床上会出现多种症状。黄疸是常见的表现之一,患者的皮肤和巩膜会发黄。同时,由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下降,患者容易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等凝血功能障碍的症状。腹水也是慢性肝衰竭的一个重要表现,患者的腹部会逐渐膨隆。肝性脑病则是慢性肝衰竭的严重并发症,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行为异常等神经系统症状。
对于慢性肝衰竭的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和肝移植等。病因治疗是关键,如抗病毒治疗、戒酒、停止使用可能导致肝损伤的药物等。对症支持治疗则包括保肝药物的使用、补充白蛋白、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控制腹水等。对于病情严重、经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肝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慢性肝衰竭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方面,要保证营养均衡,适量摄入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定期复查肝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