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下腔,在脑表面与硬脑膜之间形成的血肿。
硬膜下血肿多由于头部外伤引起,特别是着力部位的对冲伤。当头部受到外力撞击时,脑在颅腔内移动,使脑表面的桥静脉被撕裂,血液缓慢流出并积聚在硬脑膜下腔,形成硬膜下血肿。根据受伤后出现症状的时间,硬膜下血肿可分为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以内、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至3周内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周以上。
急性硬膜下血肿病情发展迅速,患者常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严重者可出现脑疝,危及生命。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症状相对较缓,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可能在受伤后一段时间才出现症状,如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肢体无力等,容易被忽视。
对于硬膜下血肿的诊断,主要依靠头部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根据血肿的大小、患者的症状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而定。对于血肿较小、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脱水降颅压、止血等。对于血肿较大、症状较重或出现脑疝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清除血肿,解除脑组织受压。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头部受到外伤,即使当时没有明显的症状,也应密切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有头痛、呕吐、意识改变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同时,对于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的人群,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