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出血点是指人体内毛细血管破裂,血液渗出到皮下组织中,在皮肤表面形成的紫红色或暗红色的小点状皮疹。这些出血点的直径通常在3 - 5毫米以下,一般不高出皮肤表面,按压时不褪色。
皮下出血点的形成原因较为多样。可能是由于外力撞击、挤压等机械性损伤,导致局部毛细血管破裂而引起。也可能是由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使得血液凝固功能障碍,容易出现皮下出血。某些血管壁的病变,如过敏性紫癜,会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渗出到皮下,形成出血点。还有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败血症、维生素C缺乏症等,也可能导致皮下出血点的出现。
如果发现皮下出血点,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意保护自己,避免受到外力的剧烈撞击和挤压。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有助于维持血管的正常功能。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皮下出血点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