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位不正可能是胎儿活动空间异常、骨盆形态异常、脐带因素、子宫病变、多胎妊娠等因素导致,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胸膝卧位、外倒转术等。
1. 胎儿活动空间异常:羊水过多或过少、胎儿过小等会使胎儿在宫腔内活动范围过大或过小,影响胎位固定。羊水过多可通过B超监测,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穿刺放羊水;羊水过少可增加液体摄入,必要时遵医嘱静脉输注生理盐水、复方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胎儿过小需加强营养,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食物促进胎儿生长。
2. 骨盆形态异常:扁平骨盆、漏斗骨盆等会限制胎儿头部入盆,影响胎位。轻度骨盆异常可尝试通过胸膝卧位等方法纠正胎位;严重骨盆异常可能需剖宫产,具体由医生评估决定分娩方式。
3. 脐带因素:脐带过短、脐带绕颈等会限制胎儿活动,导致胎位不正。脐带过短若临近足月仍胎位不正,多需剖宫产;脐带绕颈不严重可密切观察胎动,定期产检,若绕颈周数多或出现胎儿窘迫等异常,可能需提前终止妊娠。
4. 子宫病变:子宫肌瘤、子宫畸形等会影响胎儿在宫腔内的正常位置。较小肌瘤且无明显症状可先观察;较大肌瘤或子宫畸形严重影响胎位,可能需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再考虑妊娠及分娩方式。
5. 多胎妊娠:双胎或多胎妊娠时,胎儿间相互拥挤、活动空间受限,易胎位不正。多胎妊娠胎位不正一般不建议强行纠正,孕期需加强产检,根据具体情况由医生决定合适的分娩时机和方式。
孕期要定期产检,及时发现胎位异常情况。按照医生指导进行相应处理,若出现腹痛、阴道流血、胎动异常等情况,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