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浆所凝集、供血者的血浆不使受血者的红细胞凝集、供血者的血小板功能、供血者的凝血因子、供血者的白细胞抗原等。
1. 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浆所凝集:这是输血时最为关键的考量因素。人类的血型系统众多,其中 ABO 血型系统和 Rh 血型系统与输血密切相关。若供血者红细胞表面的抗原与受血者血浆中的抗体不匹配,就会引发红细胞凝集反应,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比如 A 型血的供血者,其红细胞表面有 A 抗原,若受血者血浆中有抗 A 抗体,二者相遇便会凝集。所以输血前必须准确鉴定血型并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确保供血者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浆凝集。
2. 供血者的血浆不使受血者的红细胞凝集:虽然这种情况相对第一种少见,但同样不可忽视。供血者血浆中的抗体若与受血者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也可能导致红细胞凝集。不过在实际输血操作中,由于供血者血浆量相对较少,这种情况引发严重后果的概率相对较低,但仍需在交叉配血时仔细检测。
3. 供血者的血小板功能: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当患者因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出血倾向时,输入血小板功能正常的供血者血液就显得尤为重要。若供血者血小板功能不佳,即便输入大量血液,也难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止血状况。所以对于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要对供血者的血小板功能进行评估。
4. 供血者的凝血因子:某些患者由于自身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患者缺乏特定凝血因子,此时需要输入含有正常凝血因子的血液。供血者的凝血因子水平和活性直接影响输血效果。若供血者凝血因子不足或异常,可能无法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影响止血和凝血过程。
5. 供血者的白细胞抗原:白细胞抗原在输血过程中可能引发免疫反应,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为罕见。当受血者免疫系统识别供血者白细胞抗原为外来物质时,可能会产生免疫应答,导致发热、过敏等不良反应。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多次输血患者或免疫功能异常患者,需要关注供血者的白细胞抗原情况。
输血是一项严谨的医疗操作,需由专业医护人员严格按照规范流程进行。在输血前,会对供血者和受血者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测和评估,以确保输血安全有效。输血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反应,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处理。同时,患者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安排,如实告知自身病史和身体状况,以便更好地保障输血治疗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