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至第五掌骨骨折的固定方法有石膏固定、小夹板固定、克氏针内固定、钢板螺钉内固定等。
1. 石膏固定:
将石膏绷带浸湿后,紧密缠绕在手部,确保覆盖骨折部位及其上下关节。石膏能提供相对稳定的固定,限制手部活动,防止骨折断端移位。一般适用于骨折移位不明显、稳定性较好的情况。固定期间需注意观察手部血液循环和感觉,避免过紧导致血液循环障碍。
2. 小夹板固定:
选用合适的小夹板,根据手部形态进行塑形后固定在骨折部位。小夹板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在固定骨折的同时,允许一定程度的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有利于骨折愈合和手部功能恢复。但需要定期调整夹板的松紧度,以适应肿胀消退后的情况。
3. 克氏针内固定:
通过手术在透视下将克氏针穿过骨折断端,起到固定作用。克氏针可以维持骨折的复位和稳定,适用于骨折移位较明显或不稳定的情况。术后需注意保持针道清洁,防止感染,同时按照医生要求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
4. 钢板螺钉内固定:
手术切开暴露骨折部位,使用钢板和螺钉进行坚强固定。这种方法固定牢固,能更好地维持骨折的复位和稳定,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时间可能较长。
骨折固定后,应密切关注手部的肿胀、疼痛、血液循环及感觉情况。若出现异常,如手指麻木、发凉、疼痛加剧等,应及时告知医生。同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的康复训练,促进手部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