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5项:一般治疗、药物治疗、脾切除、免疫抑制剂治疗、输注血小板等。
1.一般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外伤。若血小板计数过低,应减少活动,防止出血。同时,要积极预防及控制感染,因为感染可能会加重病情。
2.药物治疗:对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常用的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地塞米松片、甲泼尼龙片等,可减少血小板抗体生成,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血小板的破坏。免疫球蛋白,如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冻干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静注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pH4等,可封闭单核-巨噬细胞Fc受体,与血小板抗体竞争性结合,起到快速提升血小板的作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如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艾曲泊帕乙醇胺片、海曲泊帕乙醇胺片等,可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促进血小板生成。以上药物均需遵医嘱用药。
3.脾切除:当药物治疗无效或脾功能亢进时,可考虑脾切除。脾脏是产生血小板抗体和破坏血小板的主要场所,切除脾脏可以减少血小板的破坏,提高血小板计数。
4.免疫抑制剂治疗:对于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的患者,可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片、硫唑嘌呤片、环孢素软胶囊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减少血小板的破坏。需遵医嘱用药。
5.输注血小板:仅用于血小板计数极低、有严重出血或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输注血小板可以迅速提高血小板计数,预防和治疗出血。但反复输注血小板可能会产生抗体,导致疗效下降,因此应严格掌握输注指征。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自我保护,避免剧烈运动和碰撞,防止受伤出血。同时,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血常规,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