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中暑是指在运动过程中,身体产热增加、散热困难,导致体内热量蓄积,引起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出现的以高热、皮肤干燥无汗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组急性疾病。
运动性中暑常发生于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运动时。当外界环境温度过高、湿度较大,人体通过辐射、传导、对流等方式散热受到阻碍,而运动又使身体代谢加快、产热大幅增加,热量在体内不断积聚,就容易引发中暑。
运动性中暑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不同类型。热痉挛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疼痛,尤其是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热衰竭病情稍重,会出现多汗、口渴、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伴有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循环功能紊乱表现。最严重的是热射病,体温会急剧升高,可超过40℃,还会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若不及时救治,可能危及生命。
在日常运动中,要预防运动性中暑。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运动前做好充分准备,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时间。运动过程中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穿着透气、轻薄的运动服装。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采取降温措施,并及时就医。若有基础疾病或特殊体质人群,运动前最好咨询医生建议,确保运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