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疾病是一类由于血液在血管内异常凝固形成血栓,导致血管部分或完全阻塞,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症状的疾病。
血栓的形成与血管壁损伤、血液成分改变以及血流状态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当血管内皮受损时,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暴露,激活凝血系统;血液中某些成分如血小板、凝血因子等异常增加或活性改变,也会促使血栓形成;而血流缓慢、涡流等异常血流状态,有利于血栓成分的沉积和聚集。
血栓性疾病涵盖多种类型,包括动脉血栓形成,常见于冠状动脉、脑动脉等,可引发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严重后果;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于下肢深静脉,可导致下肢肿胀、疼痛,若血栓脱落进入肺动脉,会引起肺栓塞,危及生命;还有微血管血栓形成,可在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出现。
日常生活中,为预防血栓性疾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度进行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饮食上,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营养均衡;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定时活动肢体。对于存在高危因素如患有心血管疾病、长期卧床等人群,需严格遵医嘱,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体检,以便早发现、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