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流鼻涕可能是感冒、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脑脊液鼻漏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 感冒:感冒多由病毒感染引起,鼻腔黏膜在病毒刺激下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导致流鼻涕。初期多为清水样鼻涕,后期可能变为脓性鼻涕。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可使用减轻鼻黏膜充血的药物,如伪麻黄碱,缓解鼻塞、流涕症状;若伴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可选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同时要注意休息,多饮水,一般一周左右可自愈。
2. 过敏性鼻炎: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后,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外来有害物质,释放组胺等化学物质,刺激鼻腔黏膜,引发过敏反应,出现流鼻涕症状,多为清水样鼻涕,还伴有鼻痒、打喷嚏等。治疗首先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也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减轻鼻腔炎症。
3. 鼻窦炎:鼻窦发生细菌、真菌等感染,炎症刺激鼻窦黏膜,使其分泌大量脓性分泌物,经鼻窦开口流入鼻腔,导致流鼻涕,常为脓性,量较多,还可能伴有鼻塞、头痛等症状。治疗可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配合鼻用糖皮质激素减轻黏膜炎症,促进鼻窦引流,必要时可进行鼻腔冲洗。
4. 鼻息肉:鼻腔或鼻窦黏膜长期受到慢性炎症刺激,导致黏膜水肿、增生,形成鼻息肉。鼻息肉会阻碍鼻腔通气和鼻窦引流,引起流鼻涕,多为黏脓性,还会有渐进性鼻塞。较小的鼻息肉可先采用药物治疗,如鼻用糖皮质激素;较大的鼻息肉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需手术切除。
5. 脑脊液鼻漏:多因头部外伤、手术等原因导致颅底骨质缺损,脑脊液经鼻腔流出,表现为清亮水样液体,低头时流出量可能增加。一旦怀疑脑脊液鼻漏,需卧床休息,避免用力咳嗽、擤鼻等增加颅内压的动作,多数患者可自行愈合;若长期不愈合,则需手术修复。
总流鼻涕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鼻腔清洁,可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若流鼻涕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遵医嘱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