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中医治疗糖尿病已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近30年来,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糖尿病的治疗有了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医认为,阴虚是糖尿病发生的实质,脾虚是糖尿病不愈的根本,血瘀是糖尿病合并症产生的关键.中药可以把养阴健脾益气活血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从而使糖尿病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治疗.使用中药可使血糖,尿糖长期稳定在正常范围.中医药的整体调可以在降糖的同时,增强患者体质,纠正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调节胰岛素受体的数目或亲和力,以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抗胰岛素抵抗.中药的整体调节可以有效地防治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产生.糖尿病患者多数存在着血液粘滞度增高,高血脂及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这些因素,造成了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变以及重要脏器损伤的基础.中药在降糖的同时,可以通过益气活血降低血液粘滞度和血脂等,从而防治并发症.专用于抗高血糖的中成药己有近40种,其中绝大多数是纯中药,少数几种是加了降糖西药的,凡加西药者,其说明书中均有标示,如消渴丸.
您好,就目前国内的研究来看,中药对于糖尿病没有明确疗效,治疗糖尿病正确的方法是:饮食控制,适量运动,降糖药物(西药),胰岛素治疗以及最新的百泌达.目前临床上用的中药只能作为辅助治疗.比如,糖尿病患者出现口苦,用参芪降糖颗粒效果明显;抵抗力低的患者可用甘露聚糖肽胶囊调节免疫力.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治疗糖尿病的中药非常多,希望您及广大糖尿病患者认真对待,认清各个厂家借助求医心切的心理欺骗患者,希望您去医院内分泌科得到科学正规的治疗.千万不可放弃正规治疗,去盲目信任中药,就目前国内最新的研究来看,没有一种中药能替代降糖药物来治疗糖尿病.
所以,您没必要把金钱花在高价的中药上,中药在治疗糖尿病上只能起辅助作用,而且应用范围很窄.远远没有宣传的那样百病可治.
再次强调您去医院内分泌科做正规检查和治疗.
你好 肯定是有的 你去一般的中医院都是可以买到的哈)症状典型性糖尿病
1.清养各半法
适应症:烦渴引饮,大饮不解其渴,消谷善饥,小便频数量多等“三多一少”症状明显者,舌质红,苔薄白干,脉数者.属于阴虚燥热,心胃热盛之糖尿病初期,热盛与伤阴并重者,采用清热与养阴各半法.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合自拟蒲翻汤加减:生石膏30g,知母10g,粳米15g, 甘草4g ,太子参15g,北沙参15g,玄参15g,蒲公英30 g,翻白草30 g .
2.七养三清法
适应症:口干唇燥咽干,早起或夜间明显,饮水量不多,舌质红,苔薄白干,脉数者.属于糖尿病经用清热之法热邪减轻,但津液未复,阴虚内热,以阴虚为主者,采用七分养阴三分清热之法.
方药:用自拟五汁二皮汤加减 :生地汁25ml,鲜牛乳汁25ml,白萝卜汁25ml,荸荠汁25ml,莲藕汁25ml,鲜白茅根30g ,玄参15g ,石斛10g ,丹皮10 g ,地骨皮10 g .
3.七清三养法
适应症:以消谷善饥,多食,形体消瘦,口干口渴,大便干结,小便色黄为主,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等.多食症状突出等阴虚内热,以热为主者,采用七分清热三分养阴法.
方药:玉女煎加减 :生石膏30 g ,知母10 g ,生地30 g ,淡竹叶10 g , 麦冬12 g,黄连 6g,栀子10 g,蒲公英30 g.
1.补脾养阴法
适应症:经用西药降糖药物,或中药清热药物后症状控制,但仍疲倦乏力,夜间或晨起口干,饮食减少,精神不振,便溏;或一开始发现症状呈非典型性,舌边红,苔薄白干,脉细.糖尿病以气虚为主,兼见阴虚者多 .如脾气虚为主,采用七分补气,三分养阴;若以阴虚为主,气虚为辅,采用七分养阴,三分补气;若阴虚与气虚并重者,则补气与养阴各半.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太子参30 g ,茯苓15 g,生白术10 g,生苡仁15 g ,生山药15 g, 白扁豆15 g,莲子12 g,麦冬12 g,乌梅12 g,木瓜10 g, 女贞子15 ,甘草4 g .
2.滋养肾阴法
适应症:糖尿病经用西药降糖药物,或中药清热药物后症状控制,但仍夜间或晨起口干,腰酸,小便次数,夜间增多,小便混浊;或一开始发现即以口干为主要表现,舌质红,苔少,脉细.此型以肾阴虚为主.
方药: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减: 生地30 g ,山药15 g,山萸肉12 g,丹皮10 g ,茯苓12 g, 泽泻10 g,女贞子30 g ,旱莲草15 g .
以上是对“现在治糖尿病有中药吗?是哪儿生产的”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温馨提示:
要根据自身体重定制合理的饮食计划,选择低血糖生成的食物。运动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身体逐步适应,并在运动过程中逐步提高运动能力。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