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主要症状:没有精神
发病时间:一天
化验检查结果:感冒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吃药,打针,吊水效果不太好
你好,咽喉炎造成的症状,注意多喝水,平时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另外注意口腔卫生,治疗一般用黄连上清片和红霉素口服治疗几天很有帮助,注意避免劳累,注意要有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疾病的好转很有帮助
您好,单纯性感冒是病毒感染,建议用康必得和双黄连治疗,疗程一周.同时休息,多饮水,因为感冒多伴有发热,所以应多饮水,每天摄入液体总量在2 500~5 000毫升之间,有助于退热发汗,排除毒素.可饮用开水,清淡的菜汤以及新鲜的果汁,如西瓜汁,梨汁,甘蔗汁,藕汁等,稀粥,蛋汤,牛奶,豆浆也可.亦应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
以上是对“感冒黏痰多并且有异味”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痰是一种急,慢性气管--支气管炎咳,痰,喘,炎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主征.下呼吸道感染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感染主要的是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多由感染,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引起,是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常见于寒冷季节.在人的呼吸道里,许多小纤毛麦浪一样朝向口腔的方向,慢慢将脏东西推出来,推到嗓子眼儿时,人就会咳嗽吐痰.每个人的痰密度不同,里面什么样的细菌都可能携带.如果随便乱吐,痰变干后,痰中成千上万的细菌就会飘到空气中.这些病毒,病菌在自然环境中存活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可在干燥痰液中存活6至8个月;而痰中的结核杆菌随尘埃飘飞,可维持8至10天的播散活力.在一定程度上说,“非典”的流行就是人们这种不良卫生习惯造成的.
中医原因
第一,体质虚弱,中气不足,由于脾虚不运,可以使水湿停留,凝聚为痰.
第二,脾胃薄弱,宿滞逗留,损伤脾胃;或恣食生食,瓜果,中阳被伤;或因热病饮水过多,脾运不及等等都可以使水湿停留,聚集为痰.还有恣食肥甘,胃中浊气郁蒸,酿湿生热也可以化为痰浊.
第三,外感失治,或体弱屡患外感,肺气被伤,不能输津四布,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使水液停留,也可成痰,痰贮于肺,肺气不利,痰涌气道而发,必致咳嗽痰多.
中医认为,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肺主呼吸,调节宗气(元气)的出入和升降.如肺失肃降,就可出现咳喘,卧不平等症.在风邪或寒邪侵肺时,使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中医辨证
中医将痰分为寒痰,风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
痰
寒痰:由寒邪犯肺,使肺内津液凝聚成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小青龙汤加减:桂枝6克,制半夏10克,干姜6克,细辛3克,杏仁10克,白芥子6克.有气喘加炙麻黄6~9克.
风痰:由风邪侵肺即伤风引起,开始痰白稀,以后可转黄黏痰,病人怕风,舌苔初起白,后转薄黄,杏苏饮加减:杏仁10克,苏叶6克,荆芥6克,前胡10克,桔梗lO克,白前10克.痰色转黄,加胆星6克,连翘1O克,银花12克.
热痰: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或寒邪而发高热数天后,使津液烧灼而转化为黄黏痰,病人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腻,泻白散化裁: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甘草5克,生石膏30克,黄芩1O克,杏仁10克,胆星6克.
湿痰:湿邪侵人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饮食不节而运化失调引起.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二陈汤加味:制半夏10克,橘红10克,茯苓lO克,炙甘草5克,杏仁10克,苡仁15克,苍白术各10克.
燥痰:由久旱气候干燥,燥邪侵肺,痰黏稠不易咳出或有咳血,病人觉口鼻咽燥等症,舌苔薄黄,清燥救肺汤出入:北沙参15克,天麦冬各lO克,生石膏30克,炙杷叶10克,杏仁10克,生地15克,浙贝10克,玉竹15克.
化痰的中成药:
1,鲜竹沥水:每日3~4次,每次10~15毫升.
2,复方竹沥水(祛痰灵):每日3次,每次2支.
3,痰咳净:每日3次,每次1匙.
拔痰祛痰的外贴中药
1,百草琼浆益气贴
2,三伏帖
疾病预防
1.用消炎药和去痰药,做到标本兼治.千万不能滥用止咳药,只治标不能治本,弄不好会加重病情.
2.自我按摩法:按摩鼻,喉两个部位.鼻部按摩:用弯曲的拇指顺鼻骨,两侧,上下按摩44下.再把双手掌放在喉骨部位,双手上下按摩66下.早晚各一次.
3.早上起床后,按摩之前先喝一杯白开水.以上方法要全年坚持,才见效果.我用以上方法运行三年多,现在呼吸道畅通,一年四季也不咳嗽,痰也少的多了.
温馨提示:
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受凉和过度劳累,有助于降低易感性,是预防感冒最好的办法。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