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主要症状:手肿大
发病时间:4,5年前
化验检查结果:无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曾经在医院查过说是“腱鞘囊肿”,不是太清楚,效果不明显.想发图片不好发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想知道这到底是什么毛病,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治疗方式
病情分析:
肌腱和腱鞘是人体运动系统中的二种重要结构,二者之间的关节犹如"剑"和"鞘".正常生理情况下,腱鞘除保证肌腱有效滑动外,还能分泌少量滑液营养肌腱.然而近来研究表明,腱鞘炎与肌腱炎则是二种不同的病理改变.腱鞘炎是肌腱在腱鞘内长时间的机械性摩擦而引起的慢性无菌性炎症,其病理改变主要是腱周组织出现炎性细胞.而肌腱炎则是一种肌腱本身的退行性疾病,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组成肌腱的胶原纤维发生退变,常与年老,显微损伤和血液损伤有关.至于腱鞘囊肿则是一种发生于手和足部的良性肿块,其发病机理多数学者认为是关节囊或腱鞘中多余的结缔组织发生粘液样变性所形成.
1.屈指肌腱腱鞘炎 本病多见于拇指,中指和环指,发病部位在掌骨头相对应的屈指肌腱腱鞘起始部.当手掌握物时,腱鞘受到物体和掌骨头的挤压而损伤,腱鞘长期摩擦而逐渐形成狭窄,相对应的肌腱亦可变成梭形或葫芦开膨大,肌腱滑动发生困难,手指屈伸时产生板机样动作或弹响声,故本病又称为板机指或弹响指.本病治疗早期可采用保守治疗包括局部固定,理疗,热敷,中药熏洗等.亦可腱鞘内注射类固醇类药物,但注射时应注意无菌操作.一般每周一次,3~5次为一疗程.如仍无效者,可考虑手术纵行切开狭窄腱鞘,必要时可纵物切除一小条腱鞘.术后24小时后练习手指屈伸活动.
2.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腕部桡骨茎突骨槽与上方腕背侧韧带共同形成一骨纤维性管道,拇短伸肌腱和拇长展肌腱经过这一鞘管后折成一定角度,当拇指及腕部活动时,肌腱与鞘管摩擦而易产生腱鞘炎.如果同时存在鞘管内迷走肌腱,则更易产生腱鞘炎,本病女性多于男性,主要表现为桡骨茎突处局限性疼痛,有时可放射至手,肘,肩部,腕部及拇指活动时可加重疼痛,握拳尺偏试验阳性.本病早期保守治疗同前.保守治疗无效者建议手术治疗.术中注意探查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腱两个腱鞘.如有迷走肌腱,须切除之.术中还应注意勿损伤神经和血管,术后鼓励早期活动.
3.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肱二头肌长头位于肱骨大,小结节之间形成的结节间沟内.当肩关节活动时,此肌健即在沟内滑动和摩擦,过度活动可引起腱鞘炎.本病也可因肩袖损伤,钙盐沉着,肩关节内病变等累及腱鞘而造成腱鞘炎.本病多见于中年人,是肩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多数学者认为是单一疾病,应与肩周炎分开.主要临床症状为肱骨结节间沟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抗阻力屈肘和前臂旋后时疼痛加剧.早期治疗除上述保守治疗外,还应避免提拳重物及外伤.手术治疗仅适用于个别病例.手术将肱二头肌长头切断,远端与肱二头肌短头缝合或固定于肱骨上端,效果很好,但肩部功能完全恢复需6个月.
4.肌腱炎 肌腱炎是肌腱组织内发生退行性改变,单纯肌腱炎是跟腱和肱二头肌腱等发生自发性断裂的主要原因.其典型的病理改变包括肌腱细胞内细胞器减少,粘多糖和水分减少,胶原纤维直径增粗和明暗带增加.一般认为上述病理改变与肌腱内血供减少有关,上述病理改变结果导致胶原纤维的力学性能下降,最终导致肌腱发生自发性断裂.临床上常见的跟腱和肱二头肌腱断裂多发生于运动员和中年以上病人.对于急性完全性肌腱断裂者,应予手术修补.而对慢性部分损伤者可予保守治疗.
5.腱鞘囊肿 腱鞘囊肿临床比较常见,好发于足部,多见于青壮年.囊肿一般发展缓慢,除局部肿块外,很少有症状,偶尔局部酸痛.个别囊肿发生于腕管或踝管内,可压迫神经引起相应症状.少数囊肿能自行消失,亦不再复发.多数囊肿可持续增大或存在,应予治疗.早期可予保守疗法,常用局部挤压破裂或用针头将囊液抽出后注射类固醇类药物.保守治疗无效者可予手术切除.
指导意见:
治疗与预防:
腱鞘囊肿有时可被挤压破裂而自愈.临床治疗方法较多,但复发率高.
1.非手术治疗 原理是使囊内容物排出后,在囊内注入药物或留置可取出的无菌异物(如缝扎粗丝线),并加压包扎,使囊腔粘连而消失.通常是在囊内注入醋酸强的松龙0.5ml,然后加压包扎.本方法简单,痛苦较少,复发率也较低.
2.手术治疗 手指腱鞘囊肿——般较小,穿刺困难;其他部位多次复发的腱鞘囊肿,都可手术切除.术中应完整切除囊肿,如系腱鞘发生者,边同时切除部分相连的腱鞘;如系关节囊滑膜疝出,应在根部结扎切除,以减少复发机会.
腕部腱鞘囊肿
腕部腱鞘囊肿,是一种常见的伤病,多发生于关节的肌腱滑动处.临床常见于舟,月骨关节的背面,位于拇长伸肌腱及指总伸肌腱之间;其次是腕部掌面桡侧,位于桡侧腕屈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古称“腕筋瘤”.本症多见于青壮年女性.
(病因病理) 一般认为多由于局部气血凝聚而成,与外伤沉寂和慢性劳损有关.也有认为是因局部胶样变性所引起.囊肿壁的外层是由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内层为白色光滑的滑膜覆盖,囊腔内充满蛋清样稠密或稀薄的胶冻状粘液.有时囊腔可与腱鞘或关节腔相通(有人认为囊肿的形成与关节或腱鞘内压力增大有关),也有的囊腔呈封闭状态,囊肿根部与腱鞘或关节囊紧密粘连.
(临床表现与诊断)
1.本症的主要表现是局部有一个发展缓慢的半球形包块凸起.
2.病人感觉囊肿局部轻度酸胀,疼痛,腕手部无力.患部远端出现软弱无力感者,提示囊肿与腱鞘相连所致.但亦有部分病例,无任何不适感,仅觉是一种累赘,不美观.但腕部活动过度(由于内压加大),可出现酸胀无力感.
3.检查囊肿触之表面光滑与皮肤无粘连,早期质软有轻度波动感;后期因纤维化改变,而显得小而坚硬,用力按压时则有酸胀感,或向囊肿周围放散性疼痛.若囊肿生长于小鱼际近端或腕管内,可压迫尺神经或正中神经,则出现相应部位的肌肉麻痹或感觉异常.
X线检查,无异常发现.
(治疗)
(一)手法治疗
1.原则 温经镇痛,使囊壁破裂,肿物消散.
2.施术部位 囊肿局部及其周围.
3.取穴 囊肿上部相应穴位及局部压痛点.
4.施术手法 按,揉,挤,压.
5.时间与刺激量 每次治疗5到7分钟,刺激量应因人因症而定.
6.手法操作(按以下步骤施术)
(1)对压内外关穴法 病人取坐位,术者双手拇,中指重叠,相对挤压内关,外关穴半分钟.
(2)屈腕按揉推挤法 病人取坐位.术者双手托握腕部,将腕关节略向囊肿的对侧屈曲,使囊壁紧张,双拇指在囊肿局部及其周围按揉数分钟,或以局部充血,麻木为度;继之,双手拇指重叠揿定囊肿近端推挤,使囊壁破裂,肿物消散.本法适用于一般的囊肿.
(3)针刺推挤按揉法 若上法效果不佳,可用本法.皮肤消毒后,用毫针刺破囊壁(周刺,斜刺或顶刺)后,再用双拇指强力推挤(方法同上法),然后加以按揉,囊肿即可消散,本法适用于质硬,较小而扁平的囊肿. 以上手法使囊肿消散后,随即加压用绷带包扎固定3日.
(二)手术治疗
经数次手法治疗无效,或经常复发者,可考虑手术切除.
生活护理:
1.腱鞘囊肿可以自消,但时间较长. 2.浅表囊肿可用外力压破,击破,挤破或用针刺破囊壁,待其自行吸收,可治愈,但易复发. 3.局麻下用粗针头穿刺,尽量抽尽胶状液,注入醋酸氢化可的松或强的松龙12.5-25mg,加压包扎,每周一次,连续2-3次即愈,常复发. 4.手术治疗:效果最佳.手术必须仔细将全部囊壁连同周围部分正常的腱鞘,腱膜等组织,彻底切除.术后很少复发.复发者,仍可再次手术切除之.
用药原则
1.本病一般不需药物治疗.要做囊内注射者,则可选用醋酸氢化可的松或强的松龙. 2.需手术治疗者,则术后选用适当的抗生素.部分住院病人还需补充液体等.
辅助检查
1.本病一般在门诊治疗,非手术治疗者,检查专案仅需做检查框限中“A”的第1项或不需作检查; 2.需在门诊行手术治疗者,则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中的第1至3项为主; 3.个别因囊肿较大且部位较深(如肘部,窝或腕管内)需住院手术治疗者
病情分析:
腱鞘囊肿(ganglion)是发生于关节部腱鞘内的囊性肿物,一种关节囊周围结缔组织退变所致的病症.内含有无色透明或橙色,淡黄色的浓稠粘液,多发于腕背和足背部.患者多为青壮年,女性多见
指导意见:
先令患者腕关节向掌侧屈,使囊肿暴露明显,术者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各压一消毒棉球在囊肿左右,压挟挤紧,使囊肿固定,然后用2%碘酒及75%酒精充分消毒.右手持消毒三棱针对准囊肿之最高点快速刺入,注意勿透过囊肿的下层,然后快速拔针,以掐持囊肿的左手用力掐挤囊肿(拔针与掐挤囊肿应同时进行),囊肿较大者,用双手拇指从囊肿周围向中心挤压,务使囊内的胶性粘液(呈透明糊状物)从针孔中全部排出.如囊肿部位大,时间久,粘液未能排净,针孔被阻塞的,可用消毒三棱针在原针孔处再刺入,并在囊内轻轻拨动数下,直至粘液排净.然后用消毒后的光滑小竹片(约20×15平方毫米),紧贴囊肿壁上,用绷带扎紧(不可太紧,以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嘱患者勿沾生水及不可过度用腕力,三天后取下绷带及竹片.如有复发,可用同样方法治疗.
生活护理:
腱鞘炎注意对患部的休息.由于腱鞘炎是由于反复过度摩擦引起的炎症,因此,患过这种病的人,一定要避免过量的手工劳动的方式.预防注意正确移植工作时姿势避免关节的过度劳损定时休息.
病情分析:
你好,可以用针灸加艾灸治疗效果很好
指导意见:
1.非手术治疗 原理是使囊内容物排出后,在囊内注入药物或留置可取出的无菌异物(如缝扎粗丝线),并加压包扎,使囊腔粘连而消失.通常是在囊内注入醋酸强的松龙0.5ml,然后加压包扎.本方法简单,痛苦较少,复发率也较低.
2.手术治疗 手指腱鞘囊肿——般较小,穿刺困难;其他部位多次复发的腱鞘囊肿,都可手术切除.术中应完整切除囊肿,如系腱鞘发生者,边同时切除部分相连的腱鞘;如系关节囊滑膜疝出,应在根部结扎切除,以减少复发机会.
(一)手法治疗
1.原则 温经镇痛,使囊壁破裂,肿物消散.
2.施术部位 囊肿局部及其周围.
3.取穴 囊肿上部相应穴位及局部压痛点.
4.施术手法 按,揉,挤,压.
5.时间与刺激量 每次治疗5到7分钟,刺激量应因人因症而定.
6.手法操作(按以下步骤施术)
(1)对压内外关穴法 病人取坐位,术者双手拇,中指重叠,相对挤压内关,外关穴半分钟.
(2)屈腕按揉推挤法 病人取坐位.术者双手托握腕部,将腕关节略向囊肿的对侧屈曲,使囊壁紧张,双拇指在囊肿局部及其周围按揉数分钟,或以局部充血,麻木为度;继之,双手拇指重叠揿定囊肿近端推挤,使囊壁破裂,肿物消散.本法适用于一般的囊肿.
(3)针刺推挤按揉法 若上法效果不佳,可用本法.皮肤消毒后,用毫针刺破囊壁(周刺,斜刺或顶刺)后,再用双拇指强力推挤(方法同上法),然后加以按揉,囊肿即可消散,本法适用于质硬,较小而扁平的囊肿. 以上手法使囊肿消散后,随即加压用绷带包扎固定3日.
生活护理:
经数次手法治疗无效,或经常复发者,可考虑手术切除.
以上是对“有什么特别好的治疗方式?”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温馨提示:
注意休息,适当运动。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