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过敏性鼻炎,早上打喷嚏严重,经常有眼睛痒、红,耳朵有时犯中耳炎症状,
过敏性鼻炎已经有5年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现在正在服中药治疗。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学校要打甲流疫苗,询问是否可以打?
病情分析:
过敏性鼻炎患者能打甲流疫苗的,不需要担心。
指导意见:
有疫苗接种禁忌症的人员不宜接种甲型流感疫苗。甲型流感禁忌人群与季节性流感的禁忌人群相似,如:对鸡蛋特别是卵清蛋白过敏者;正在感冒发热,或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病期者;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严重过敏体质者,对硫酸庆大霉素过敏者;年龄小于3岁者等,都不宜接种甲型流感疫苗。
病情分析:
您好!是否做过过敏原检测?
指导意见:
建议做下过敏原检查再决定是否接种,对鸡蛋或疫苗中任何其他成分(包括辅料、甲醛、裂解液等)、特别是卵清蛋白过敏者严重过敏体质者和对硫酸庆大霉素过敏者不宜接种甲流疫苗。建议告诉给您接种的医生这种过敏体质看下是否可以接种。
其实疫苗并不是唯一的预防方法。我自己就用下面的方法来预防的,没有打疫苗。而这些资料也是我自己总结的。
甲流也是一种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它要让我们生病就得首先进入呼吸道,但少量病毒还不足以让我们患病。但当我们的鼻腔排毒能力因某些诱发因素如受凉、过度疲劳以及生理因素如经期、怀孕等降低时,进入到鼻腔的甲流病毒就可以长时间停留在鼻腔内并有机会进入组织细胞内部而繁殖出足以致病的病毒数量(鼻炎患者表现更为明显)。这个病毒数量累积到发病期间就是甲流的潜伏期。
如果甲流病毒进入到鼻腔功能正常的人鼻子里后繁殖出的病毒很快就会被排出,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就算接触了甲流感染者,自身携带甲流病毒,也没有患甲流的原因了。
对甲流的预防就很简单了。自己去买个瑜伽洗鼻壶,将温盐水灌入其中,让水流在重力的引导下,缓缓浸洗鼻腔各个柔嫩组织,清除组织表面粘液中的甲流病毒以及其它有害物质。从人多的地方回来后就洗鼻子。这样就可以不断降低病毒数量,只要鼻子的功能恢复正常,病毒就没有机会让我们患甲流了。
药物预防的作用微乎其微,病毒在鼻子里,吃再多的药,有效成分都在血液里,很少能够到达鼻粘膜表面来消灭病毒的。这也是为什么鼻炎用抗生素效果很差的原因,因为引起鼻炎炎症的病毒同样生活在粘膜表面。同理,吃药预防甲流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效果的。
说简单了,就是多洗鼻子就OK了。用口罩效果也不是很大的,除非你用那种过滤能力特别强,相当于防毒面具级别的还可以。其它的就是白搭。
在甲流感染后只需要多洗鼻子,只要有鼻涕了就洗,不断减少鼻腔内的病毒,这样就会极大降低进入人体的病毒数量,减轻症状,同时让身体免疫系统能够尽快杀灭已经进入的病毒,快速治疗甲流。
感冒和其他流感的预防和治疗与上类似,而发烧就是因为进入身体的病毒过多,免疫系统做出的正常反应。只要多洗鼻子多喝水,减少鼻腔内和体内病毒数量,烧自然就会退下去的。身体的其他不适也会慢慢消失的。早晚洗鼻也可清洗掉鼻腔内的刺激物,逐步减轻鼻腔炎症,达到治疗鼻炎的目的。
注:病毒虽是寄生在细胞内部,但病毒从外界到组织细胞内部有一个过程,病毒首先粘附在粘液上,然后再由于粘液移动缓慢而获得时间穿过粘液层到达上皮细胞,而洗鼻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的清除病毒。至于感染后,鼻腔会分泌大量的粘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清鼻涕。这些清鼻涕就会将已经繁殖出的病毒带出,并试图排出体外,也就是我们的鼻涕中含有大量病毒。此时不断洗鼻,保持鼻腔内鼻涕量的少可以将鼻涕带出的病毒及时排出,而不让病毒有重新进入身体的机会。因此,感染后洗鼻可以极大减轻甲流症状。冲洗出的鼻涕被直接排入下水道,因此对整个社会甲流的预防以及公共卫生安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感染后洗鼻清除病毒的速度能够保证将体内病毒数量的低,我们也就不会患甲流了,因为甲流症状的表现需要大量的病毒,少量病毒不足以致病。
以上是对“过敏性鼻炎患者能否打甲流疫苗”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病情分析:
你放心,是可以打的。没有影响。
指导意见:
对鸡蛋或疫苗中任何其他成分(包括辅料,甲醛,裂解液等),特别是卵清蛋白过敏者;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病期,感冒和发热者;格林巴利综合症患者;未控制的癫痫和患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严重过敏体质者,对硫酸庆大霉素过敏者;年龄小于3岁者
病情分析:
根据你的描述,你的过敏症状比较严重,属于易过敏体质。
指导意见:
甲流疫苗属于蛋清制品,常规来说如果不对鸡蛋,蛋白质过敏就可以打。但是你属于容易过敏体质,而且现在属于春季,过敏高发季节,所以我建议你先不要打。一般打完甲流疫苗之后偶尔也会有发痒,发困,体温稍高等轻微反应,而你又容易过敏。现在甲流整体控制较好,发病不多,建议你多锻炼身体,增强自身体质,多喝开水,避免与感冒的同学接触。不打疫苗也可以防止感冒的。
温馨提示:
过敏性鼻炎的最根本保健措施是了解引起自己过敏性的物质,即过敏原,并尽量避免它。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