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的对症治疗包括降温、止痛、止痒、预防继发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1. 降温:若患者出现发热症状,当体温不超过38.5℃时,可先采取物理降温的方式,如使用湿毛巾敷额头、擦拭腋窝等大动脉处。若体温超过38.5℃,可根据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以帮助降低体温,缓解不适。
2. 止痛:猴痘可能引发身体多处疼痛,对于轻至中度疼痛,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进行止痛。若疼痛较为严重,需在医生评估后,谨慎使用更强效的止痛药物,以减轻患者痛苦。
3. 止痒:患者皮肤出现皮疹等会伴有瘙痒症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等药物来缓解瘙痒,避免患者因搔抓导致皮肤破损,进而引发感染。同时要叮嘱患者尽量克制搔抓行为。
4. 预防继发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定期对皮肤破损处进行消毒处理。若有继发细菌感染的迹象,需及时使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防止感染进一步扩散。
5.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发热、进食减少等情况可能导致患者水电解质失衡,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水电解质指标,根据情况通过口服或静脉补液的方式,维持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
在猴痘治疗期间,患者需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接受检查。日常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饮食上多摄入富含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强身体抵抗力,促进身体恢复。同时,做好个人卫生和隔离措施,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