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皮疹的诊断要点包括皮疹形态、发病部位、伴随症状、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等。
1. 皮疹形态:猴痘皮疹具有特征性演变过程,初期为斑丘疹,之后发展为疱疹,疱液清亮,随后变为脓疱,脓疱破溃后结痂,痂皮脱落后可遗留色素沉着或瘢痕。不同阶段皮疹可同时存在,这与水痘等其他出疹性疾病有所不同。
2. 发病部位:皮疹可出现在面部、四肢、手掌、足底等全身多处,也可累及口腔黏膜、生殖器等部位。面部和四肢通常是较为常见的首发部位,且皮疹分布相对广泛。
3. 伴随症状:患者常伴有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其中,淋巴结肿大是猴痘较为突出的特点,可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多处淋巴结肿大。
4. 流行病学史:了解患者近期是否有猴痘流行地区旅居史,是否接触过猴痘患者、感染动物及其分泌物、污染物等。若有相关接触史,对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
5. 实验室检查:通过核酸检测、病毒培养等实验室手段可明确诊断。核酸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猴痘病毒核酸。病毒培养虽能确诊,但操作复杂、耗时较长。
若怀疑感染猴痘,应及时就医。就医过程中需详细告知医生自身症状、接触史等信息。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前往疫情高发地区,尽量减少与野生动物接触。确诊患者需严格隔离,积极配合治疗,按医嘱用药和复查,以促进康复并防止病毒传播。